“中国美术海外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学术研讨会在菠菜担保论坛大全仙林校区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04-24


422日,由《美术》杂志社、菠菜担保平台主办的“中国美术海外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学术研讨会在菠菜担保论坛大全仙林校区成功举办。

菠菜担保平台院长、教授赵奎英致欢迎辞。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于洋,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原副院长、上海大学伟长学者特聘教授李超,菠菜担保平台副院长、教授黄厚明出席开幕式现场并作主旨发言。开幕式由《美术》杂志社学术交流部主任杨灿伟主持菠菜担保平台艺术理论与创意系主任、教授周计武为研讨会作总结发言。

《美术》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吴端涛,江苏省国画院傅抱石纪念馆馆长、研究馆员黄戈,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鹏作为评议专家出席研讨活动。岭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彭飞,澳门城市大学特聘教授陈国辉,北京大学现代广告研究所研究员熊冰雪,湖州师范学院菠菜担保平台教授司开国,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菠菜担保平台副院长蔡花菲,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吴若明,天津美术学院副研究员王秀燕,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杨慧丹,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李凤志,东南大学菠菜担保平台艺术理论系副主任任仕东,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潘桑柔,集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刘康琳,菠菜担保论坛大全历史学院博士生张妮,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孙倩以及菠菜担保平台杨秀娟、尚莲霞、季峰、刘毅、袁帅等专家学者参与研讨会并作专题发言。

赵奎英院长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她指出,本次研讨会聚焦中国美术在文明互鉴背景下的海外传播及国家形象构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与学术价值。赵院长强调,艺术创作不仅承载美学表达,更在跨文化传播中成为构建国家形象的关键媒介。她表示,《美术》杂志社作为创刊于1950年的权威刊物,长期关注中国艺术在世界舞台的呈现,与南大菠菜担保平台携手主办此次会议意义深远。同时,她向与会嘉宾介绍了菠菜担保平台的学科基础与办学特色,希望以此次研讨为契机,继续深化交流合作,为推动中国艺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作出有益探索。

于洋处长作题为“新时代中国美术与国家形象的构建传播”的主旨发言。他指出,国家形象的建构不仅是外宣战略的重要环节,更关涉文化认同与核心价值观的对外输出。美术作为国家文化符号具有可视化与共情力的表达方式,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他强调,新时代的美术创作应积极回应社会现实与国际语境,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探索中国传统美术资源与当代表达语言的融合路径。他特别提到,近年来中国美术在国家形象海外传播中的实践已涌现诸多典范案例。其中,中国美术馆馆长、菠菜担保论坛大全教授吴为山先生的多组雕塑作品,如《马克思》《孔子》《超越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等先后落成于德国特里尔、巴西库里蒂巴、意大利达·芬奇博物馆等地,已经超越单纯的艺术创作,成为国家形象的生动艺术阐释。

李超教授在主旨发言中指出649公里——近现代中国美术海外传播的中国故事》作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课题“中国近现代美术国际交流文献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聚焦近现代中国美术国际传播中的“中国故事”。以“649公里”田野调查路线为原型,采用“艺术史之物”研究方法,将历史与艺术元素复合,重新挖掘中国近现代美术海外资源的学术价值。从“中国名画”新定位、“现代美术”新合流、“战斗中国”新代言三个维度,深入探讨中国美术国际传播中的国家形象建构问题,致力于将以往被忽视的历史细节呈现出来。通过深耕历史文脉、唤醒国家记忆、精心讲述中国故事,为社会美育注入新的活力,实现从“看不见”到“看见”的转变,最终揭示这些美术资源作为“国家矿藏”的重要意义 。

黄厚明副院长以“西方中国艺术收藏的早期形态与东方主义叙事”为题作专题发言深入剖析1920世纪西方殖民语境中对中国艺术史的知识生产机制。他指出,从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西方逐步建构起一套关于中国艺术的收藏体系,但在这一不对等的文化交往中,中国艺术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始终未被真正呈现。他强调,西方围绕世界博览会构建的艺术认知体系,如1862年伦敦博览会、1873年维也纳博览会,催生了一种异化的“东方主义”想象,日本则通过“自我东方化”策略逆向参与这一叙事,形成以费诺罗萨、冈仓天心为代表的“亚洲文明继承者”论述,开启反向东方主义路径。指出,西方对中国艺术的“发现”本质上是一种现代主义征用,如青铜器与宋瓷的推崇皆未脱离价值结构的不对等。他呼吁中国学界正视并解构西方中心主义的学术范式,警惕文化自我异化,以文化平权的姿态积极参与全球艺术史书写,推进中国艺术的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周计武教授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本次研讨会是一场富有温度、充满激情的高水平学术对话,展现了当代中国美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他指出会议呈现出五个鲜明特征:一是研究对象涵盖多个艺术门类与媒介,既有书画、雕塑等传统门类,也关注紫砂、茶叶、园林等文化现象;二是研究路径多元,涵盖宏观的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观的学院体制与美术制度分析,以及微观的艺术家个案与视觉符号解读;三是学者们史料扎实、考据精细,通过丰富的文本与图像资源为中国美术海外传播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四是视野开阔,不仅关注中国与西方的互动,也涉及中亚、东南亚等区域,体现出全球艺术史的比较视角;五是形成了若干重要共识,包括国家形象是动态生成的历史过程,应超越中西二元对立,倡导多元共生的文明观,并以文化主体性推动中国自主美术叙事体系的构建。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中国美术的海外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搭建了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水平学术平台,彰显了中国美术研究在文明互鉴背景下的时代担当与文化自觉。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如何在全球语境中讲好中国故事”“如何以美术推动国家形象的多维表达”等核心议题深入研讨,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学术前瞻性与实践价值的思想成果。(文:胡吉宏、雷馥键、樊益菲;图:陈伦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