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菜担保平台组织师生赴苏州开展“行走课堂”非遗工艺调研活动

发布时间:2025-04-25


在推进教育强国战略的伟大征程中,菠菜担保平台积极响应时代号召,以举办江苏艺术基金 2024 年度工艺美术高端人才高级研修班项目为契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及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工艺美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入点,精心打造 “思政铸魂、专业固本、社会强基、创新赋能” 的研究生实践育人体系,启动意义非凡的“行走课堂”专项行动。旨在推动研究生培养与江苏文化传承深度融合,探索高校服务地方需求、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实践路径,扎实推进菠菜担保论坛大全 “7291”行动方案。

继“行走课堂”南通研学取得丰硕成果后,2025418-19日,菠菜担保平台院长赵奎英、副院长尚荣、艺术理论与创意系特聘研究员袁梦倩、研究生辅导员陈小青带领师生团队再次踏上新的征程,并邀请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宋建根作为随队指导,前往苏州开展研学活动。苏州,织就中华文化璀璨华章,素有“丝绸之府”“锦绣之地”等美誉。此次研学聚焦历史文化、非遗工艺等主题,旨在通过实地考察、文化体验与学术交流的紧密结合,引导青年学子在历史文物中探寻文化之根,在非遗工艺中品味匠心独运,在艺术展览中领悟精神力量,为新时代美育与文化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一、苏博寻珍品古韵,白墙黛瓦绘吴情

苏州如诗,枫桥夜泊船、凌波过横塘,历经从蒙昧至文明、从尚武到崇文的演变,苏州成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中极为活跃的组成部分苏州博物馆作为吴地历史文化的重要承载地,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艺术价值,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18日上午,团队出发前往苏州博物馆,一场沉浸式的文化探索之旅正式启幕这座由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艺术殿堂,巧妙地将现代建筑风格与江南水乡的温婉气质融为一体粉墙黛瓦、错落有致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画卷。踏入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片极具江南特色的山水庭院,清澈的池塘、嶙峋的怪石、葱郁的绿植,营造出宁静悠远的氛围,瞬间将大家带入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

从新石器时代的质朴陶器,到商周时期庄重威严的青铜器,再到汉唐时期精美绝伦的陶瓷,每一件文物都犹如一位位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地诉说着吴地千年的沧桑变迁。“吴塔国宝” 展厅内,独特的仿八角砖塔展室格局,生动还原了佛教文物的原始保存状态,师生们仿佛穿越回古代,真切感受到宗教文化的庄严肃穆与神秘深邃;“吴中风雅” 展厅则呈现出吴地文化的精致与典雅,明式书斋陈设、瓷器、玉器、文具、织绣服饰等各类展品琳琅满目,从文房四宝到华丽服饰,无一不展现出古代文人墨客的高雅情趣与生活态度;其中汇聚吴派、四王、扬州画派等众多书画大家传世精品的“吴门书画”特展区域吸引了众多师生驻足欣赏一幅幅书画作品细腻入微、意境深远,将江南的秀丽风光、市井生活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画布之上,墨香笔韵之间尽显艺术传承的深厚底蕴与强大力量。

讲解员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地介绍每一件珍贵展品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故事,那些精美的刺绣与华丽的服饰,展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那些温润如玉的器物,经过岁月的洗礼,更显细腻光泽。师生们仿佛与古代艺术家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着传统书画笔墨之间抒发的情感与思想,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参与学生表示:“此次参观活动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知识的汲取与心灵的滋养。对于我们艺术专业的同学而言,苏州博物馆宛如一座取之不尽的灵感宝库。”在这里,他们近距离接触到了传统艺术的精髓,感受到了不同艺术形式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与发展。



二、以形铸魂敬国士,以艺载道扬精神

18日下午,由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学术支持,新建元圆融发展、菠菜担保平台、菠菜担保论坛大全雕塑艺术研究所、江苏省雕塑家协会主办的“国士之风——致敬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主题雕塑创作展”在李公堤青年雕塑家交流中心开幕。团队师生共同见证展览开幕,并通过观展领略国士风采,铭记英雄贡献,传承弘扬民族精神。展览现场,四十余件雕塑作品以多样化的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或写实刻画,或抽象写意,生动还原国士们的精神风貌和光辉事迹。菠菜担保平台雕塑专业学生梁德功捐赠作品《顾方舟》,向为人民健康事业作出贡献的“人民科学家”致敬。

随后,菠菜担保平台院长赵奎英教授为师生们带来专题讲座《艺术对物的拯救》,以 “技术的发展对物的影响” 为切入点,从“物为何需要拯救”“艺术如何拯救物”“艺术拯救的物是什么”等方面,深入探讨了艺术对物的拯救问题。赵院长指出,现代技术为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一系列问题,如图像化泛滥导致人对世界感知的弱化、消费主义盛行造成人对物的情感异化,甚至对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在此时代背景下,艺术的多元价值愈发凸显,既需回应现实,也需重塑人与物的关系。通过讲座,团队师生对“语言本质与艺术存在”这一哲学命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当今艺术逐渐远离物质世界、趋于概念化的时代,唯有重拾艺术与物质世界的深层联系,才能真正实现“艺术对物的拯救”。

紧接着,师生一行深入走进“姚绣”姚建萍大师的苏绣工作室。工作人员向大家系统介绍了苏绣技艺如何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实现与现代生活的有机结合。通过与年轻人审美和生活方式的对话,工作室不断在产品和工艺上寻求突破,尝试将苏绣元素融入手表、书签等现代日用品,并在材料使用上积极创新。工作室设有服装展区,分为成衣与定制两个部分,成衣以新中式风格为主导,注重穿着实用性与审美艺术性相融合;定制系列则涵盖了中式礼服与西式礼服,旨在打破文化边界、拓展苏绣的表达空间,让传统技艺在现代时尚领域焕发新的生机。

最后,团队抵达工艺美术大师俞挺的玉雕工作室。在玉雕艺术家喻梅老师的讲解下,大家了解了鼻烟壶的制作流程与艺术表现手法,学习了和田玉的类别与等级划分,从最初的选料,到雕刻、打磨等各个环节,每一步都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这不仅是一场视觉与知识的双重体验,更是一堂生动的传统工艺教育课,通过此次探访,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对中国传统工艺的历史、技法与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知。



三、绣里江南探新韵,指尖针线续华章

向美而行,共话南雍。19日早晨,团队成员在全球人文研究院刘畅同学的带领下参观了菠菜担保论坛大全苏州校区。亭台流水,飞檐画廊,漫步校园,一幅江南水乡与现代学术氛围完美融合的画卷在师生们眼前徐徐展开。刘畅同学向大家详细讲解了苏州校区的规划理念和学科布局,菠菜担保论坛大全苏州校区以创新驱动为引领,聚焦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致力于打造一个国际化、研究型、创新型的教育科研高地。教学楼的玻璃幕墙与木质装饰相得益彰;图书馆的阅读空间与连排座椅宽敞明亮,馆前“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精神如明灯般启发在场同学,引领大家积极向上,不断创新、砥砺前行。

上午,团队走进太湖之畔的 “苏绣小镇”。这里是苏绣产业核心集聚地,通过鲜花、咖啡等元素与苏绣的有机结合,掀起了文化旅游的新风尚形成 “绣品街、刺绣艺术馆、刺绣展示中心”等产业集群,覆盖全产业链。耳环、胸针、手表等产品的创新应用,为传统工艺技术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团队师生首站到达的陈红英刺绣艺术工作室,陈红英老师作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出生于苏州镇湖刺绣世家,自幼深受刺绣艺术熏陶,勤学苦练,潜心钻研,后师从王祖识深耕刺绣技艺,在刺绣领域深耕三十余年。陈老师的针法丰富、绣艺精湛,多次在国内外举办刺绣艺术作品展,1999年创办陈红英刺绣艺术工作室,带动妇女就业100余人。其作品题材广泛,在各级各类博览会竞赛中屡获殊荣,多件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展馆收藏。工作室中,陈红英老师热情地与师生们分享,从刺绣艺术的发展创新到山水画创作与精神传承,再到苏绣技艺的精湛之处,陈老师结合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详细讲解了不同针法的运用和效果,让同学们更加直观地领略到苏绣的魅力。

随后团队一行到达卢梅红刺绣艺术馆。步入馆内,仿佛踏入一个由丝线构筑的绮丽世界。馆内陈列着花鸟、山水、人物等各类苏绣作品,飞鸟羽毛根根分明、色泽灵动;花瓣色泽过渡自然、肌理丰富。卢梅红老师围绕丝线、绣针的粗细讲究,以及走针、藏针的针法运用等方面耐心为大家讲解,分享自身如何突破传统题材与表现形式限制,将苏绣融入到服饰中,让传统艺术焕发出新活力。

紧接着,团队来到姚建萍刺绣艺术工作室,姚建萍老师作为中国苏绣艺术的杰出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被誉为 “苏绣皇后”。她将油画、摄影、雕塑等艺术形式融入苏绣创作,开创别具一格的“融针绣”风格,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她的代表作品《丝绸之路》《玉兰飘香》等,以宏大的场景、细腻的针法展现出苏绣的独特魅力《富春山居图》合璧卷更是创下4700万元拍卖纪录,展现出苏绣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无限可能。

19下午,全体师生共同前姚琴华刺绣艺术馆参观学习,亲身体验刺绣艺术的精湛魅力。踏入工作室,一幅幅精美的作品映入眼帘,山水作品以丝线为笔触,通过细密平针与虚实晕染技法,精准勾勒出峰峦肌理与云雾层次;动物绣品则着重材质表现与毛发塑造,在方寸绣面间构建出灵动的生命形态馆内双面绣作品更是精湛技艺的代表,以一根绣线在正反两面同时运针,形成两面图案、色彩、针法完全一致的精美绣品种工艺智慧让团队成员赞叹不已。

指尖穿梭的不只是丝线,更是千年文脉的传承纽带。在姚老师的指导下,师生们纷纷执起绣针,尝试在绣布上绣出银杏叶的图案。从穿针引线到勾勒轮廓,每一步都充满挑战,却也乐趣无穷。面对丝线缠绕、针脚歪斜的困境,姚老师以滚针绣法为引,传授密接其针、排齐其线的要领,让大家在丝线的起承转合间,触摸到苏绣艺术的肌理脉络。每一针的精准落位,都是对匠心精神的致敬沉浸式的技艺体验不仅让师生领悟到苏绣 "以针代笔、以线晕色" 的艺术真谛,还让大家体会到传统手工艺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与艺术精神。

此次苏州之行,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汲取,也拓宽了学生的艺术视野,让同学们在历史与艺术的交融中,不断探寻美、发现美、创造美。老师们也纷纷表示,这样的课堂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使学生们能够在真实的文化场景中学习体验,更好地理解艺术与生活、历史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有效提升其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未来,学院将持续以“行走课堂”为载体,让青年学子在广袤大地上续写新时代美育的新篇章,为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一份青春力量。(文字:唐佳仪、殷茹、韦海霞 图片:苏州线成员 视频:雷馥键)




关闭